揭阳,粤东明珠,坐拥山海之利,产业底蕴深厚。这里既有“中国五金基地市”“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”的工业名片,又有“传统与新兴并存”“山海资源融合”的地域特色。从榕城南糖、揭西擂茶、揭东竹笋的舌尖风味,到普宁英歌、惠来木雕等非遗匠心……揭阳正以多元产业脉络,书写乡村振兴的“特色答卷”。
即日起,“莞揭共建”公众号正式推出AI视频栏目《莞揭AI镜头·“镇”兴进行时》,以创新视角系统推介东莞对口帮扶揭阳20个镇的特色产业,展现揭阳特色产业图景,深化两地产业协作与文化交流。
接下来
让我们跟随AI镜头
开启产业探索之旅吧!
人们常说“潮汕有三宝,鱼露、菜脯和咸菜”,而地都咸菜,是潮汕咸菜的重要分支,主要产自中国广东省揭阳市地都镇。其原料选用本地包心芥菜(俗称“大菜”),经盐腌和米汤发酵工艺制成,成品色泽金黄、口感爽脆,咸中带酸,兼具开胃和佐餐功能。
邹堂青皮梨源自明代郑旻引入的梨种,经过400多年的栽培,成为揭阳市的特色农产品。如今的青皮梨皮薄肉厚,心细汁多,酸甜爽口,含有多种营养化合物、糖分、维生素等物质,是营养比较丰富的水果之一。它的鲜果利尿通便,可治疗口舌生疮,咽喉肿痛。
邹堂梨脯的制作历史可追溯至明朝,距今已有数百年。相传邹堂一带盛产青皮梨,但鲜果不易保存,当地人便发明了糖渍晾晒的加工方法,制成梨脯以便长期储存。这一传统工艺代代相传,逐渐成为邹堂的标志性产品,甚至被列为揭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地都镇位于揭阳榕城区东部,处于汕头、揭阳、潮州三市交界处,镇内的榕江段江水咸、淡交替,非常适合发展养殖业。目前地都镇水产养殖总面积达18000多亩,主要用于南美白对虾的养殖,年均总产量约10000吨,年均总产值约20000万元,为地都镇的农业支柱产业。
地都青蟹,盛产于榕江下游江海交汇水域,蟹肉鲜美,不论肉蟹和膏蟹,均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。作为揭阳地理表示产品,地都青蟹有“青屿蟹甜过蜜”之美誉。
地都乌美兰花产业基地,位于地都镇乌美村桑浦山脚,总规划面积500多亩,每年繁殖的蝴蝶兰组培苗超过130万株,年产值近3000万元。乌美村兰花产业的发展,带动了乌美村经济,每年为乌美村集体增加收入近10万元,还为当地提供60多个就业岗位,让本地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,不断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新的活力。
来源 | 莞揭对口帮扶协作指挥部
视频 | 中堂镇东莞日报社驻埔田镇工作队 杨智宏